傳統服飾
布農族男子以鹿皮為衣料,上衣為帶毛鹿皮背心,外披露皮披肩,背心的背部是用一整塊皮做的,前襟兩塊,胸部敞開。正胸織成幾何形之花紋成斜方塊。自頸間掛一方形的胸袋、腰亦掛有腰帶以蔽其下體,盛裝時另加鹿皮縫成臂套與帽子。布農女裝則是以黑布或紅布纏頭,常衣窄袖常裙,肩袖以刺繡滾邊,下穿圍裙膝褲。
布農族在衣飾上的織紋、多用黃、紅、黑、紫四色互為配而成條紋,配色非常調和美麗。其次秀技術也較複雜而精巧。
阿美族衣服為次要的消費生活,平常並不重視,其主要在禦寒保暖,在節慶時盛裝,男性表現其年齡階段中之地位。
衣服可分為常服和禮服。
常服:男子冬天穿皮衣、皮雨衣、麻布外衣、丁字褲、夏天則上裸而下用一丁字褲護陰,在夏天上身赤裸,下身為一片裙。
女性則有長袖短衣、短袖上衣,下有兩片裙、和圍裙,綁腿。 禮服:為盛裝時穿,斗笠、藍色長上衣、編織腰帶、黑色一片裙。女有霞披、兩片裙、圍 裙、有袖上衣、男女各有檳榔袋,男女的裙子常有著精美的刺繡圖案十分美觀。

卑南族的服飾男女有別,長幼有別,而社會階段亦有分別,如男子穿腰裙,女子穿女裙,開始男女就有分別,男女年齡分級,各級都有其自己的衣服,在成婚時期男女服飾最為華麗。
男性服飾以青年的服飾最美。
上衣: 長袖短襟,黑似對襟,綴有五紐。
黑短褲: 前襠與褲腳皆有繡邊。
套褲: 首領家人用,前腿部份用紅、黃、黑等色線排繡做成。
檳榔袋: 袋上有刺繡,袋上有飾穗。
腰袋: 用花色線織成條紋飄袋,繫於腰間。
首領和祭司在盛裝時有羽冠與間帶、頭帶,而一般人僅著黑色腰裙和纏頭巾。
女性服飾以適婚少女衣飾最為完整。
頭巾: 印花方巾,對折成三角形,包在頭上。
上衣: 與男性上衣相似,但以白布滾邊。
背兜: 邊有刺繡,有夾層口袋,圍在背部腰上,垂到臀部。
腰裙: 長方形黑布,以紅布或白布做裙帶,下緣滾邊,有時刺繡。
綁腿: 二塊方布,四角綴帶,綁在小腿上,普通用黑色,亦有用藍印花布縫製。
排灣族的衣飾受其社會階層的影響,因此,貴族在服裝的色澤上,刺繡上來表示其地位,尤其在盛裝時,與平民的區別最大。
男性服飾,一般常服有皮帽、頭巾、短襟長袖上衣、胴衣、皮背心、腰裙。盛裝的服飾有上衣,施以刺繡,繡以各種紋飾。披肩,以夾織的布製成。套褲,以紅黃綠等顏色綴製而成。
女性服飾,平常服有頭帕、上衣,受漢人影響,長裙開襟,窄袖。腰裙 、綁腿、手套。盛裝與常服在形式上相同,只是有刺繡和夾織而成,如花頭帕。刺繡長衣、綁腿、刺繡的長袍和手足套。

魯凱族在衣飾上受其社會階級的影響,地主貴族有裝飾的權力,而佃民則沒有此項特權。但是可經過買賣的手續,佃民付錢可獲得這項裝飾特權。
魯凱族的日常衣服,男性有皮帽、頭巾、上衣、肩帶、腰帶、皮雨衣、鹿皮衣、鹿皮套褲、煙帶、火藥袋等。女性則有頭巾、長袍、腰裙、綁腿、手套、網帶、皮雨衣、布袋等。

雅美族的衣飾與各族不同,男子平時僅以腰布為丁字帶,或穿著對襟短背心,此外無衣無履,夏天炎熱,頭袋籐盔或木盔以避炎陽。
雅美女子經常上身穿背心,下體橫圍腰布一條,各季以方布一塊,自左間為裹其身魚左肩打結,夏天頭帶木片製八角頭盔,無履。
噶瑪蘭族織布是噶瑪蘭人相當重要的傳統工藝。事實上,臺灣的南島民族都有手工織布的傳統,只是平埔族人因為漢化的關係,這項工藝多已失傳,不過噶瑪蘭人仍保留著這項技藝,尤其花蓮新社一帶的噶瑪蘭人,直到現在都還有人穿著運用傳統技法織出的齊肩無袖短衣。噶瑪蘭人織布慣用植物纖維,一般會依製作物品的不同選用不同的植物,製衣多用山苧麻、苧麻;製袋多用水龍、香蕉樹、構樹以及一種名為 Velanun 的野生樹。
根據張振岳 《 噶瑪蘭的特殊祭儀與生活 》 中的調查,噶瑪蘭人織布可分為:處理植物纖維、整理經緯線、上機紡織、製作用具等四個步驟。處理植物纖維:一般噶瑪蘭人以香蕉絲織布,嚴格說起來,那是一種纖維較韌的「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