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宗教信仰宗教信仰

       阿美族原是個多神信仰的民族,各種活動、病痛均有專屬的神靈,且每一個神靈有固定的方位,祭拜時均朝正確的方位,不得有失誤;因西洋宗教之傳入,目前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真耶穌教等宗教

祭儀祭儀:

生命禮俗

年齡階級與命名
阿美族禮俗中,較具代表性的特有文化就是.阿美族男子年齡階級組織」,它是部落政治的基礎,一切公共事務皆通過各階層的年齡階級組織來完成。階級大至可分為三個組 : 老年組、壯年組、青年組,各組中又分為若干級。高級者對低級者有絕對的權威性,故男子年齡階級組織最能顯現組織中的各階層的動態、尊卑、長幼、權威和服從。



出生禮俗出生禮俗

阿美族為母系社會,以女性為中心,重生女不重生男。生女則喜,家內的男子就要到海邊或河邊去捕魚,表示慶祝。小孩出生後臍帶脫落至滿月間舉行命名禮,由女家長主持,用酒、糕、檳榔作祭,並請巫師占卜名字,一般取名以沿襲祖名為原則。


婚姻禮俗婚姻禮俗

1.定情
男女到適婚年齡,大多在豐年祭時,才有機會接觸。女孩往男家訪問,並邀男子出遊,如獲同意,互約以口琴聲或口哨音相聚。戀愛一段時間後,女子以手巾或飾物相贈,男子以頭飾或頭巾為答禮定情。
2.求婚
男女定情後,女方請媒人到男方說親求婚,男方母親邀其族舅商量,先作口頭允婚,然後女孩乃往男家服役,協助男家母親做家事,以兩月為期。
3.訂婚
男家母親滿意後允許訂婚,女子停止服役,男孩請媒人備禮至女家,男女兩家親友同飲以示訂婚。
4.結婚
選定結婚日期,女家製糕釀酒,新娘於清晨盛裝,頭頂米糕,女家親戚攜酒、肉至男家迎親。由男家女親屬迎人,由男家族舅命以糕、肉祭拜祖靈,族人分肉、共飲。飲畢,男家同族兄弟在族舅引領送新郎至女家,女家親族以竹筒擊地為樂以示歡迎。婚宴時,男家舅父對新郎訓示,意為不要貪懶,好好工作,孝敬岳母岳父,女家族舅亦向新娘訓示。


喪葬禮俗喪葬禮俗

1.死亡

病人臨危時,由家人為其洗身換衣,親族齊集身旁。聽病人臨終遺言,斷氣後,男子則由其兄弟以金屬製的飾物放在死者手中,並穿盛裝禮服,扶頭向南,懸其槍於門首。若為女性,則由其姊妹為其放置 " 飾 物於手中,並為其覆蓋禮服。

2.埋葬

死亡後當日或次日舉行埋葬,在室外壁中開穴,屍體向南放置入穴,用木板蓋上,再蓋茅草、掩土。古時以陶罐放在頭上,粟穗放兩側作為陪葬。葬畢,參加者以柏葉及芭蕉葉拂在頭上或腰間作為避邪。

3. 送靈祭

送靈在埋葬之後由巫師主持,殺豬一頭、檳榔一束、酒、糕米飯為祭品,以及陶罐五個放置桌上,並手持一祭罐,面向東方叫喚死者的名字,迎靈入罐,並請其他祖靈一齊來飲宴,同時領導大家唱迎靈歌、慰靈歌,請靈享用。然後巫師以死者口吻與家人對答,最後送靈。

4. 喪葬禮

送靈之後,次日喪家親友除服淨化,當晚巫師請亡魂回家,以糕、酒、檳榔作祭,讓死靈知道已成祖靈,祈求保佑家人。

  阿美 祭儀祭儀:

豐年祭是阿美族最具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在感謝神靈賜予豐年,並祈求來年五穀豐收、全族平安,在每年中秋節前後七天舉行。


  捕魚祭捕魚祭:稱,「海祭」,是僅次於豐年祭的年度盛典。傳統的捕魚祭是在每年六月中旬舉行,族人捕獲海中珍饈鮮魚拜海神,祈求族人出海平安、漁獲豐收,在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天,花蓮古安鄉各部落仍熱烈的舉行這項祭典,地點大多在花蓮溪出海口。


  成年祭成年祭:

成年祭是阿美族每八年才舉行一次的祭典,目前僅花蓮東昌部落仍保留這項傳統活動。祭典為期七天,包括體能訓練、戰鬥技術、野外求生等活動,是體魄、勇氣、毅力和團隊精神的綜合訓練。每個阿美族少年需經過成年祭才能加入族內的青年團,成為一名受尊重的阿美青年。

卑南族


宗教信仰宗教信仰    

卑南族的傳統宗教十分盛行,目前各村尚有傳統的巫師為族 人治病、驅邪及生命禮俗的執行。當然,西方引進的天主教在許多村落 也擁有廣大信徒。 卑南族人相信天地間存在祖靈和自然神,而溝通人與神之間的靈媒有巫醫和司祭:

(1)祖靈 :卑南族稱神靈 (viroa) , 是神、精靈和死靈的總稱。人的生靈 (tinavawaan) 共有三個 : 一個在頭頂,一個在左肩,另一個在右肩 ; 頭頂的生靈若離開身體,人就死亡。

(2)自然神 :卑南族除祖靈之外,還 有自然神,有時與祖靈相接合。 天地兩神養育作物與獵物,是福神。

(3)介於人與神靈之間有 巫醫 (tumaramao) 和 司祭 (ragan) ,巫醫為人驅鬼治病,司祭由男子擔任。 同時卑南族的巫術非常盛行,連漢人都會前來卜問。

祭儀 祭儀: 

生命禮俗生命禮俗

出生(1) 出生

卑南族人認為人的生命是由司 命神所賜,孕婦及其夫在懷孕期 間要共同遵守禁忌,如禁食死動 物及其內臟,不參加喪葬等。胎 兒出生後將胎衣、臍帶和米慷置於竹筒內掛在屋簷下或埋在地 下,第二天請女巫用檳榔擦嬰兒 的身體。並將嬰兒抱到庭院,接 受親屬祝福,若生男嬰,則持小 刀,生女嬰則持小鋤,象徵嬰兒 未來男獵女耕,各司其職。

成年禮(2) 成年禮

少年時,男孩要進少年會所, 成年時進入青年會所,正式為部 落服役,婚後備役,一直到三十 五歲以後才可參與部落公共事 務了。

婚姻禮俗(3) 婚姻禮俗

訂婚

卑南族是母系社會,以 招贅為常則。男子以自己的頭 巾和檳榔袋送與女子作為定情 飾物,女子接受後,男子常採 薪柴送至女家,女子亦到男家 幫其母工作。感情成熟時,男 方家長邀請親屬商討,並委媒 人向女方家長提親,女方舉行 親族會議,許可後由雙方舅父 主持訂婚。訂婚後媒人協商男 方之聘禮,主要有牛、土地、 檳榔、牛車、鐵犁、鐵鍋,女 方答禮則是糕、酒。

結婚

成婚日女家親族到男家新即所屬的會所去迎親,雙方親友到女家歡宴,並舉行舞蹈,當晚新郎回會所居住,次晚由媒人陪新郎到女家,向女家祖靈祭告,新郎從此在女家生活,婚禮完成。

喪葬禮俗

人死,由家人為之裝殮,把屍 身的上下肢曲於胸前,然後以布 裹縛,以背靠在中柱上,接受親 友弔祭。同宗男子在室內挖墓 穴,深約二公尺,移屍穴內,頭 向西,面向上,死者的衣物也放 在穴中,男性置刀一把,女性置 小鋤一把,下葬後,覆土蓋穴。 死者配偶移床墓上與死亡者反方 向睡,如此陪靈三夜。第十天別 靈,由巫師與喪家到靈屋向死者 作祭。告訴死者,生死從此相隔 ,祭後喪主在靈屋內除服,從 此恢復正常生活。死者與祖靈生 活在一起,成為活人的另一祖 靈,護佑子孫。

年祭年祭
近年來,由於時代改變、社會變遷的影響,卑南八社的祭典各呈現不同的風貌。「年祭」是卑南八社對猴祭、大獵祭及聯合年祭的總稱,我們就以猴祭、大獵祭和聯合年祭做介紹:
猴祭猴祭
卑南族少年在邁向成年的過程中,需接受一連串嚴格的體魄訓練,並且要在猴祭中通過野外求生的考驗,獵得猴子等獵物返回部落,舉行過成年禮,才算成年。目前卑南族南王部落仍每年舉行猴祭,只是形式上獵猴已以射草紮的猴子代替。祭典舉行時間,約在每年元旦前後 ( 約在 12 月 25 日 ) 。
大獵祭大獵祭
原始意義為年度的狩獵、復仇與獵首,可長達數個月,目前改為定點式的三天,在野地紮營抓田鼠。活動以老人為主導。仍保有吟唱古老詩歌的古老習俗。大獵祭回來的當天,村人在卑南新站前立凱旋門,全村婦女、小孩盛裝列隊歡迎,並為長老們戴上花環,吟唱傳統的史詩、聚餐等一連串的活動,是最溫馨感人的一天。
聯合年祭聯合年祭
由八社輪流舉辦,有八社的表演及競賽,是觀摩卑南八社文化的最好時機。

※ 以下是卑南八社仍保有的祭典

地點祭典
知本村收穫祭、年祭 ( 1996 年恢復猴祭 )
南王村收穫祭、年祭 ( 猴祭、大獵祭、聯合年祭 )
初鹿村收穫祭、年祭。其中收穫祭的盪鞦韆活動是一大特色。
檳榔村年祭
利嘉村大獵祭為主
泰安村大獵祭為主
寶桑村大獵祭為主
建和村年祭為主。其中盪鞦韆是一大特色。

收穫祭muraHijavan收穫祭muraHijavan

在七月中旬舉行,又稱為海祭,在海邊往蘭嶼的方向遙祭帶小米種籽到人間的二位神祇,會後並在社區內舉辦摔角活動。摔角除了勇武的表現以外,族人也期望稻穗能像摔角的男人般挺立、結實。

宗教信仰

   
布農人最崇拜的是天神,認為天神是人類一切的主宰。又認 為鬼靈存在這個世界上,有善惡之分。值得注意的是布農人的神話傳說裡,許多的動物、植物都是人變成的,或是與人平等的地位被看待,因 此對於貓、狗、蛇之類的動物,布農人是以人的態度對待之。

布農族的宗教信仰以祖靈崇拜為基礎,但已有司理神及創造神的觀念,與靈魂觀念相混合,但神靈未完全人格化。布農族的likarnin神是創造宇宙與決定人類善惡禍福之神,並以自然神和司理神相接合形成的神靈,如山神為獵神,河神為漁神,土地為穀神等為善神,另有令人生病的為惡伸。人有靈魂稱 「哈尼多」(hanito),離開人的身軀就死亡。善終者的靈魂成為祖靈,保佑族人。

布農族還有祀天神及迷信百步蛇為神的舊俗,且巫師在族中為世傳,祭典時為主持人。有崇高地位,占夢、占出獵、占豐年、占外出、占病人吉凶,一言決定,族人奉為先知。


祭儀:

生命禮俗

(1)出生禮俗

婦女懷孕期不殺生,目不視不祥之物,不食動物內臟,為「胎教」習俗,產嬰三日宴客,以示慶祝。

(2) 婚嫁

有交換婚姻習俗,如甲方有女嫁乙方,乙方有女嫁甲方,而成婚約。無可交換的,男方要備聘禮向女方求親,訂婚後一月內必須迎娶。結婚日宴請親友及村民,參加者必盡醉,故有「客來無醉不歸」之諺的流傳。。

(3) 喪葬

光復前仍有屆膝葬於住宅內,全家遷走他處的舊俗。光復後經政府教化,均葬於公墓。守喪期中禁用紅色衣物,不出外旅行,三餐先祭死者,室內外清掃潔淨。

打耳祭

打耳祭亦稱射耳祭,均在四、五月間、或月缺時舉行,它有著薪火相傳、教育、競技、團結、法律等廣義的活動。新產生的領袖(俗稱頭目)此時上任,受罰則禁制、禁忌的人,亦可藉巫者的祈拜,而解禁。為了迎接重大祭典,四、五月近圓缺時,部落壯丁要到山上狩獵,家中婦女也預先釀酒,以作為祭典活動用,鹿、羌及山豬為布農英雄獵取的最高榮譽目標,因此射箭活動裡,通常就以鹿及山豬的耳為靶標。打耳祭典,是布農族社會,男女均能參加的族群活動,但大部份還是離不開大男人主義色彩,以男士為祭典活動的主體。巫者口吹男童耳朵,是驅邪祈福,射肉是希望孩童早日成布農神箭手,起火有薪火相傳之意,祭槍為求狩獵豐收,誇功宴 ma pu laun有鼓舞士氣、教育、宗親介紹的涵義,飲酒歌、八部合唱,更有團結、勸慰、激勵互勉的意義。挺立、結實。



資料來源:臺東縣加拿國小網站 http://www.jnps.ttct.edu.tw/

生命禮俗

(1)生育

雅美族婦女在得知懷孕時,先生會擇日上山砍竹子,回家把它豎立在屋簷下,至生產後才取下,以做搖籃。孕婦在懷孕期間不可碰觸或跨越漁具,以免無法捕獲大魚。當嬰兒出生時,由接生婆到家接生,產婦先生並削一如刀的竹片,用以切斷臍帶,並將臍帶用檳榔葉包好後,埋在屋子的左右兩側。期望嬰兒早日長牙,埋得愈淺,愈快長牙。嬰兒命名在族中是甚獲重視的事,父母、祖父母皆穿上衣服,而親家及兄弟則需負責宰羊殺豬以示慶賀。當天嬰兒父親則至水泉取水,回家後全家面向東方,父母沾水滴在嬰兒頭上,長輩即口唸祝詞祝福嬰兒。之後,由受族人尊重的男性長輩為嬰兒命名。


(2) 婚禮

雅美族的婚姻,仍維持傳統的嫁娶婚,其程序如下 :


1.婚前禮

男子十六、七歲、女子十四、五歲之後可尋覓對象,互約交遊。戀愛時,男子送女子琉璃珠一粒做為定情物。感情成熟後,男家父母請姻親向女家求婚,並以飾珠一串,檳榔一束為褸,若女家接受則表示許婚,而後再由男方派代表前往女家定婚期。


2.正婚禮

迎親時,由男方父母或兄弟姊妹帶水芋、檳榔及飾珠,陪同新郎到女家迎娶。返回後,男家殺豬宰羊、煮水芋宴請兩家親友。


3.婚後禮

成婚後第二天新郎母親帶新娘到水田中試耕,並巡視自己的水田。成婚第三天,父母令新婚夫婦到海邊拾貝,以占吉凶,如有一方毫無所獲則取消婚姻。也有說法是在婚前即進行貝占,以決定可否成婚,但撿不到貝殼的機會很少,這也只是成婚過程中有趣的插曲而已。


(3) 喪葬

雅美族人認為人死是一種不吉現象,故對喪家亦少接近,喪家並以木條或竹條將住宅四周圍起隔離,葬禮也只有親戚參加,女子和其他朋友送葬時不能到墓地,且需轉往海邊洗手、淨身。人死後以備好的繩子綑綁或連縛在木板上,由親人抬往墓地埋葬,歸途中大家持槍吶喊,揮刀趕鬼,以示驅魔,再將帶去的用具拋棄,並到溪邊將身體衣物洗淨才可回家。各部落各有所屬的墓場,大多在海濱林投樹林裡,埋葬時各部落習俗大同小異,大人喪事處理約五至七天,小孩則三天左右,喪期間,全村人不可做敲打工作或進行家中重要事宜,亦不可下海 ( 乘船 ) 捕魚,但現在已較無此禁忌。


資料來源: 臺東縣國民中學鄉土藝術活動學生手冊資料來源: 臺東縣國民中學鄉土藝術活動學生手冊


小米豐收祭
   
 在陽曆六月小米收割後舉行。舉行與否由村裡的長老開會協商,現在種小米的家戶日漸減少,若要舉辦小米豐收祭須在年初事先通知各家戶廣植小米。西元 1996 年 6 月,紅頭村舉辦了一次為期三天的小米豐收節,由村裡的青年策劃,除了傳統的樁打小米、吟唱祈求豐收的歌謠以外,也安排了一些雅美族歌舞的表演。如勇士舞、頭髮舞,並將頭髮舞與樁打小米的儀式結合,呈現在同一個時空 ; 顯示紅頭村民對歌舞形式的改良意圖。
 
 資料來源:臺東縣加拿國小網站 http://www.jnps.ttct.edu.tw/

排灣族

宗教信仰   

超自然與多神祇的信仰是排灣族的宗教觀。萬物有造物主, 河流、山川各有管理的神祇,家屋也有守護神。而與人最親近的則是祖 靈信仰,貴族將祖靈信仰與家族起源傳說表現在家中的雕柱,平民則表 現在衣飾的織紋與刺繡上面。祖靈與超自然的神祇有好、壞之分,善靈 受人敬愛,惡靈敬而遠之,但同樣都要祭拜。 

祭儀:

生命禮俗

長子和長孫稱為 「烏孫」 (usam) ,出生時特別受到重視。 子女出生後第五天舉行命名 禮,要釀酒、做糕,謂親友族人 來家裡歡飲,並由家長或族長, 從傳統的階級名譜中選一個名 字,為嬰兒命名,一般人以取與 祖名相同的名字為常則。

(1) 出生禮俗
排灣族沒有年齡階級,但有以 年齡長幼分期的觀念。 男孩到了十六、七歲時,父親 帶他去打獵,第一次打獵出發 前,殺一頭豬,釀一罐酒,在男 孩的床牆上掛滿茅草,驅惡靈避 邪,男孩在室內三天不食不飲以 作齋戒,到第三天由父母帶他出 獵,到了獵地先用豬骨、豬皮來 祈求獵神保佑打到獵物,如打到 山豬和鹿就回家慶祝。成年禮完 成,這名男少年從此成為青年 人,可以參加部落五年祭中的刺 球賽和大頭目邀集的青年舞會一 查米昂 (tsamia) 。

(2) 成年禮
排灣族沒有年齡階級,但有以 年齡長幼分期的觀念。 男孩到了十六、七歲時,父親 帶他去打獵,第一次打獵出發 前,殺一頭豬,釀一罐酒,在男 孩的床牆上掛滿茅草,驅惡靈避 邪,男孩在室內三天不食不飲以 作齋戒,到第三天由父母帶他出 獵,到了獵地先用豬骨、豬皮來 祈求獵神保佑打到獵物,如打到 山豬和鹿就回家慶祝。成年禮完 成,這名男少年從此成為青年 人,可以參加部落五年祭中的刺 球賽和大頭目邀集的青年舞會一 查米昂 (tsamia) 。

(3) 婚姻禮俗
排灣族為雙系社會,男的可娶 妻亦可招贅成贅婿,婚姻大體可 分為幾個過程 :

1.定情 :
男到女家訪問,送自己 的頭巾、頸飾給女子,女子接 受並回饋禮物,表示定情。

2.求婚 :
定情後由男方請媒人到 女家求婚,媒人多為兩家共同 的親戚,帶酒、肉、檳榔和頭 巾、飾物為禮。

3.送薪柴禮 :
男方搜集薪柴送到 女家為禮,也要送給女家所屬 的頭目為禮。

4.豎鞦韆架 :
在結婚前一天,新 郎與友人到山上伐木四根。運 至女家搭鞦韆架。在結婚當 日,供女家姊妹盪鞦韆之用。

5.送聘禮 :
男家自訂婚後即向父 母雙方的親屬徵集聘禮,以鐵 器為主,如鐵鍋、鐵靶、鐮 刀,其他有豬、酒、檳榔等, 聘禮的多寡與其所屬的階級有 關。

6.結婚 :
結婚日由男家請親友將 聘禮送往女家,媒人並提一小 罐酒到女家,先向女家祖靈祝 祭,女家殺一頭豬,新娘先往 野外藏匿,後由親友尋獲抱 回。新郎隨新娘在繞庭三圈後 入室,新郎新娘在床上並坐, 後由女家兄弟姊妹擁新郎新娘 在床上假睡,並蓋男家帶來的 毯子。表示洞房,片刻後到庭 園舞蹈。 第二天,女家兄弟背新娘隨親 友送往男家,婚宴時,先由兩 家家長對新郎新娘致詞,男家 家長向女家家長及送觀者一一 敬酒,宴畢歡舞,婚禮完成。

(4) 喪葬禮俗
排灣族對人之死亡亦十分尊 重,有其一定的禮俗,可分善終 與惡死,其處理方式不同。

1.裝殮 :
人死後由近親為死者梳髮更衣,男性在頭上戴花環插羽毛,女性在頭巾上塞檳榔子,背部背一背袋,然後移屍地上,將身體上下肢曲折,縛於胸前,成蹲踞狀,用裹屍布來包屍,露出頭部,放在住屋中柱下以供弔祭。

2.弔喪 :
喪家在門口豎一根竹枝表示喪忌,族中青年向親友報喪,親友知情後,就到喪家弔喪,並觸摸死者右肩,向死者話別,頌揚死者生前德行,慰問遺族。

3.葬禮 :
排灣族原舉行室內葬,葬於中柱附近,日據時期,改為室外葬。人死後先由近親男子開挖墓穴,由兄弟或兒子將屍體放人墓穴,穴底舖席,屍體蹲於其上,面向東方,上蓋石板,覆土後再蓋一塊石板,接著由長老以豬皮、豬骨等祭品,祭祀死靈,祭畢,葬禮完成。

4.葬後禮 :
下葬後有一連串的儀禮。


五年祭-- 又名「竹竿祭」

竹竿祭 原本每三年舉行一次,後來因故改為五年舉行一 次,所以又稱五年祭,是排灣族最重要的祭典。目前以臺東達仁鄉土板村,保留較完整的儀式。竹竿祭中的刺球活動,是祭典的高潮,族人手持長竿圍成圓圈,由巫師把祭球拋向天空,大家持竹竿搶著刺球,熱鬧有趣。

魯凱族

生命禮俗

(1)生育
魯凱族人認為婦女懷孕是由生命之神所賜。夫婦要嚴守禁忌以保護胎兒,如不能參與戰爭祭儀、狩獵、喪葬、不採蔓藤、不吃雞肉等等。魯凱族特別重視長子,因為長子承家,所以長子出生有特別的慶典。親友得知後會持粟一把為禮送到生子之家,並從親族中派兩男士往水源地取水,同族男子煮粟飯 ( 小米粥 ) 以祭祖,並殺豬、割豬毛為嬰兒祝福,最後全體男性親戚共食粟飯,並分配豬肉。滿月後產婦由丈夫陪同回娘家省親,帶糕、酒、鐵器一件送與娘家。

(2) 成年禮
從少年升級到青年級要參加青年會所,需經過正式的入會儀禮,並由入會的青年集體出豬一隻,由會所的武士或軍事領袖主持殺豬,舉行敵首祭,祭後,青年跳舞,武士們宴飲,就算完成了成年禮。

(3) 婚姻
男女成年之後,就可婚嫁,魯凱族結婚方式主要是聘禮婚,婚姻過程分三段 :

1. 婚前禮
男女同意交往則互相到家訪問,待感情成熟後,男方以飾物一件贈與女子,女子亦回禮,以為定情信物。而後男方請媒人到女家求婚,同意則備酒、豬、糕、檳榔、煙、花環、飾物等送往女家,女方則以酒肉招待。女方於訂婚一月後,備禮送男方,並議定聘禮數量,主要有鐵器、銀飾、陶罐、肩帶、佩刀、飾珠。

2. 正婚禮
送聘迎親時由男方家長輩陪新郎帶聘禮前往女家,新娘故意藏匿戶外,由新郎及朋友找尋,新郎需送小禮物給新娘姊妹後,方才找得到新娘,最後由新郎背新娘回男家,女家親屬結隊送親,到男家後雙方飲宴,男方家長致歡迎詞,女方家長則訓誡新娘要遵守男家規矩,宴後舞蹈,新郎新娘亦參加,婚禮完成。

3. 婚後禮
男家結婚酒宴長達兩三天,期間新娘與新郎不共宿,第三天,送親者回家時,新娘新郎一同回女家,在女家住兩三天,才正式圓房,新娘家人送給新人一隻小豬,新婚夫婦帶小豬回男家,正式展開婚姻生活。

(4) 喪葬禮俗
排灣族對人之死亡亦十分尊 重,有其一定的禮俗,可分善終 與惡死,其處理方式不同。

1.裝殮 :
人死後由近親為死者梳髮更衣,男性在頭上戴花環插羽毛,女性在頭巾上塞檳榔子,背部背一背袋,然後移屍地上,將身體上下肢曲折,縛於胸前,成蹲踞狀,用裹屍布來包屍,露出頭部,放在住屋中柱下以供弔祭。

2.弔喪 :
喪家在門口豎一根竹枝表示喪忌,族中青年向親友報喪,親友知情後,就到喪家弔喪,並觸摸死者右肩,向死者話別,頌揚死者生前德行,慰問遺族。

3.死亡 :
魯凱族的靈魂觀念中相信人有兩個靈魂,一個是魂 (apatku) 隨時可以遊離到身體之外 ; 另一個是魄 (kalulumu) ,隨著身體不離開,當人的魄離去時才死亡。魯凱族人死亡的觀念中有善終和凶死之分,善終者魂歸祖靈居住的大武山,凶死者則魂留人間作祟。死者在彌留時近親會要求留下遺言,死後把上下肢放置於胸前作蹲坐狀,用布包起在兩肩部打結,然後移屍前窗石床,靠石牆停放,並向親友報喪。親友前來引祭,圍屍哭泣,並由男性親屬在室內地上,揭開石板,掘墓穴,屍身橫躺,面向東,蓋以石板,然後填土蓋穴,下葬後,家人將死者遺物往野外丟棄,並一齊到河中淨身回家。

資料來源: 臺東縣鄉土藝術活動學生手冊

4.葬後禮 :
下葬後有一連串的儀禮。


豐年祭

每年七月份舉行的豐年祭,是魯凱族人最重視的祭典,全杜男女集合會所廣場,分組排成圓圈,男女間隔,中舉烈火,歡舞飲酒,通宵達旦,除慶豐收外,並析豐年順利平安。

資料來源: 臺東縣鄉土藝術活動學生手冊

栗收穫祭

以小米為主要農作的魯凱族,在每年八月左右,舉行收穫祭,作為一個年度的終止,並藉此迎接新的一年。收穫祭裡有一個重要的儀式,是烤小米餅的活動,族人將小米麵糰帶至特定地點 ( 通常都在村外野地 ) ,以石板舖地,燒熱後將小米麵糰放在上面,再覆以香蕉葉,再壓止石板,待三十分鐘左右,將石板,葉子拿開,看小米餅烤出來的現象作為今年農作與狩獵的卜問。例如,烤得太乾,今年可能雨水較少,烤得溫潤,表示今年的雨水豐沛。烤小米餅的儀式只限男性參與,是一種宗教行為。在以前,收穫祭長達七~十五天,現則集中於一天舉行,傳統宗教的烤小米餅儀式只有少數部落仍然保存。大多數的部落已改為歌舞比賽等聯歡、康樂性的活動,舉辦時間大都集中在八月中旬。

資料來源: 原住民文化管理園區 - 山海的精靈

噶瑪蘭族

噶瑪蘭族


噶瑪蘭族人是現今臺灣平埔族群當中族群意識強烈、文化特質最鮮明的一群人。十五年來,噶瑪蘭族人為爭取復名,四處向地方、中央政府陳情,為了能展演噶瑪蘭族的文化特色,噶瑪蘭族人動員族中耆老、婦女、青年,無畏舟車勞頓,也不惜將神聖私密的 kisaiiz (除瘟祭)公諸於世,到臺灣各地表演,為的只是讓一般大眾、政府見識我們的存在,早日完成復名大業,無愧於在流離失所中黯然死去的祖先。 
噶瑪蘭族人最可貴、最引以為傲的地方,在於日常生活作息中保存了噶瑪蘭文化。以新社族人而言,保留了噶瑪蘭語言、風俗(如新年祭祖 palilin )、以 metiyu 為中心的祭儀(如 pagalavi,patohoka 等)、以及與農漁業相關的祭典(如入倉祭、海祭),噶瑪蘭族人也恢復或創造了一些傳統文化(如歌謠舞蹈、豐年祭,香蕉絲織布等),還建構出與噶瑪蘭族人相關的族群圖騰(如大葉山欖 gasop 等),即使擁有這些特質,官方和一般社會大眾還是不斷地質疑噶瑪蘭族的存在,不是稱噶瑪蘭族人完全「漢化」,就是指噶瑪蘭族人是「即將消失的族群」,讓噶瑪蘭族人深刻地感受到社會對噶瑪蘭族人的漠視與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