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服務範圍部落介紹(地理位置、人文特性): (一)自然環境與遷移史 Kasavakan(建和)部落在清代光緒年間屬於卑南族八大社之一,劃歸臺東直隸州卑南撫墾局下。西元1630年間荷人入侵台灣之時,Kasavakan人從知本溪上游的山中,遷到今部落上方的魚池Kadekalran附近建社。日治時代遷建新社,仍名Kasavakan,戰後規劃行政區為卑南鄉建和村,民國63年歸併於台東市,改村為里,現址位於台東市西南方,在台東沖積平原的扇頂邊緣,背山面海,全里共有六個聚落,由北而南分別為:建上路(上建和)、建豐、建東(原藤)、魚池、新社(下建和)、民生等。六個聚落中以下建和最大,人口最多也最集中,居民以卑南族人為主,其餘為早期西部移民,產業不發達,人口有外流現象,青壯年人口比例不多。無論是口傳歷史或文獻記載,都顯示Kasavakan是個文化、歷史悠久的部落。 (二)人文環境與健康信念 祭儀文化在卑南族社會中乃一重要文化核心,部落中祭祀祖先的地方稱為祖靈屋,Kasavakan(建和)語稱為karuma’an,祖靈屋在本部落有十多座,每一氏族皆有屬於自己不同職責的祖靈屋。據頭目說,祭拜祖靈屋的神包括天神、地方神、農神、道路神、祖先神、祖先之巫師、戰死之勇士等,透過不同來源的靈力,回應在傳統規範與現代生活脈絡下,個人尋求心理與社會文化的價值,解決族人所面對的身心需求。部落族人對於傳統生活信念,文化即生活、生活即文化,生活與生命的一切祖靈自有安排,過去的生活方式即自給自足,遵循祖先流傳下的山林智慧與生活技能生存,如透過狩獵及採集野菜提供生活所需,故未食用加工食品,自然能維持健康的身體,加上適時勞動及心靈的 滿足,只要滿足生活的需求,即能構成部落族人傳統健康信念。 
二、得獎/重要事蹟(依照年份填寫) (一):107年獲得臺東區健康操初賽第三名 (二):108年獲得臺東區健康操初賽第一名 (三):108年獲得全國健康操比賽 最佳人氣獎 (四):110年獲得大手牽小手初賽 第二名 (五):111年臺東區健康操初賽 進入決賽 (六):111年獲得台東健康操比賽 第七名 (七):111年懷舊文創-拼布團體創作 首獎 
三、文健站故事分享(200字以內) 在沒有文健站之前,長輩們只有田裡和家裡,偶爾會去朋友家聊天,對於部落的文化祭典也因為年齡的增長及祭典中角色定位,越來越不主動參與。有了文建站之後,長輩們多了一個可以好好聚會的地方,可以好好聊天、吸收知識、運動、吃飯,還可以參加很多比賽,在文化祭典中,安排位置及表演讓長輩們參與,時刻提醒長輩們在祭典中是很重要的存在。每當慶生會時,長輩們訴說整年的感言總是會開心地哭泣,感謝文建站帶給他們愉快的生活,也肯定自己的價值。 
|